十面埋伏这首歌表达了什么(琵琶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什么情景)
本文目录
-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什么情景
-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绘的是哪个战役的情景
-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
- 琵琶曲《十面埋伏》讲述了什么故事
- 乐曲《十面埋伏》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 十面埋伏歌词表达了一个什么意境
- 为什么说《十面埋伏》是悲壮激荡的千古名曲
- 陈奕迅《十面埋伏》歌词含义
- 《十面埋伏》听着有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这支乐曲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什么情景
《十面埋伏》表现的主角是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者刘邦,全曲以汉军为歌颂的主题,乐曲着力渲染、刻画了汉军作为“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和奋勇杀敌的气概。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战败后在乌江悲壮自刎的项羽,乐曲站在同情和赞颂楚军的立场上,着力表现、展示了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以及楚军的英烈悲壮。乐曲着重于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致描写、表达,旋律音乐悲怆而又细腻感人,注重人物感情的音乐刻画,全曲自始至终渗透着浓厚的悲剧氛围。
拥军10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率10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项羽慷慨悲歌,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拔剑自刎。
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
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文中所描写的《楚汉》一曲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
第一部分写汉军战前的演习,点将、列阵,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音乐昂扬有力,伴有鼓声、号角声,鼓声由慢逐渐加快,营造出大战之前剑拔管张的紧张气氛。第一部分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第二部分写楚汉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交战场面。它是乐曲的主体部分,音乐多变,节奏急促,在演奏上连续运用了弹、扫、轮、绞、滚、煞等手法,以描写激烈的厮杀、拼搏,惊天动地、动人心弦,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绘的是哪个战役的情景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杰出代表作。在琵琶的音乐历史中可以分为两种题材——文曲和武曲。文曲多表现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文艺作品的赞叹以及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而武曲多表现富有杀伐气息的战争场面,情绪激烈,气势雄伟,慷慨激昂。《十面埋伏》表现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战役——垓下之战的场景。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即发生在自己家乡的著名战役——垓下之战。
十面埋伏”,顾名思义,是四面八方广布伏兵的意思,表现一种不可逆转的军事形势。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为了动摇和瓦解楚军军心,一天夜里,刘邦让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听了,益发思念自己的家乡,心情苦闷。项羽唱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大势已去,“乌江自刎”。
刘邦运用歌的策略,便展现了音乐的力量,打动人心,同样也能涣散人心,它支撑着人们心中的信仰,也代表着人们的精神所在。虽然这场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但却留下了千古不朽的音乐来记录英雄的故事。为了纪念垓下之战,为了怀念一个伟大的灵魂,《十面埋伏》应运而生。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了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而刘邦却从几次全军覆没中死里逃生,而又重整旗鼓。到垓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箫,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而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一场决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十面埋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1818年出版的《华秋苹琵琶谱》,1895年出版李方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但这是一首在民间流传的传统乐曲。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 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为紧张。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个乐曲描绘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传统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更多乐曲相关文章:
琵琶曲《十面埋伏》讲述了什么故事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十面埋伏》的创作年代尚无定论,资料可追溯至唐代白居易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此曲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一代霸王项羽血洒乌江,公元前202年,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于垓下基本完成了对10万楚军的合围。
刘邦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亲率自军主力30万于刘邦本部军20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10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
当时的情况是,楚军处于绝对劣势,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10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而且,项羽孤军10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农历十二月的大冬天,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着夏秋装,寒冷饥饿,士气溃散。并且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地,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就算突围出去,楚军离江东家乡距离遥远,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
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韩信30万主力于刘邦本部军合兵一股,向盘踞于垓下困守的10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经过半日厮杀,项羽没能突破汉军阵线,韩信始终不断地向后退却,始终没有出现在项羽面前。而项羽过于猛烈的冲锋,却明显拉开了军队前后的距离。楚军队形越来越散,越拉越长,已经渐渐失去了紧密的队形和互相之间的配合。
战至下午,汉军中军一退再退,左右两军迂回急进,终于完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汉军左右军随之投入了对楚军后方侧翼的进攻,以紧密的阵形两面压来,迅速合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
楚军将士殊死抵抗,两军官兵绞斗在一起,立刻陷入交战状态,楚军步兵、骑兵被一分两半,攻势随之被牵制。项羽不得已,只好率残存骑兵回师救援步兵。当得知左右军完成迂回并发动了对楚军后方步兵的进攻之时,韩信随即组织反击,并将刘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军投入反冲击。
汉军向项羽和楚军前锋骑兵反扑而来,数十万汉军将楚军前后夹击。项羽见势不妙,立刻率全军向反方向突围,冲开汉左右军的包围,退回营中。
此战,楚军阵亡40000余人,被俘20000多人,被打散的20000多人,仅剩不到20000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
随后,韩信率领全军收拢此前被楚军冲散的部队,全数压上,彻底包围了楚军大营。此间还歼灭了被打散的
乐曲《十面埋伏》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乐曲《十面埋伏》是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写了刘邦、项羽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时,汉军在垓下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将楚军围困并歼灭,刘邦大胜,项羽自刎于乌江。乐曲着意渲染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
十面埋伏歌词表达了一个什么意境
表达了人际间的“相遇”与“错过”,相遇错过也是该歌曲的主题。
《十面埋伏》是在陈奕迅宣布结束与英皇合作的背景下,黄伟文听到陈奕迅的嗓音一时产生灵感并结合陈奕迅的曲风所创造出来的。
歌曲:十面埋伏
歌手:陈奕迅
填词:黄伟文
谱曲:Eric Kwok
歌词
闻说你时常在下午,来这里寄信件
逢礼拜流连艺术展,还是未间断
何以我来回巡逻,偏仍然和你擦肩
还仍然在各自宇宙,错过了春天
只差一点点即可以再会面
可惜偏偏刚刚擦过,十面埋伏过
总差一点点先可以再会面
仿佛应该一早见过,但直行直过
只差一个眼波,将彼此错过
迟两秒搭上地下铁,能与你碰上么
如提前十步入电梯,谁又被错过
和某某从来未预约,为何能见更多
全城来撞你,但最后处处有险阻
只差一点点即可以再会面
可惜偏偏刚刚擦过,十面埋伏过
总差一点点先可以再会面
仿佛应该一早见过,但直行直过
轨迹改变角度交错,寂寞城市又再探戈
天空闪过灿烂花火,和你不再为爱奔波
总差一点点先可以再会面
悔不当初轻轻放过,现在惩罚我,分手分错了么
分开一千天,天天盼再会面
只怕使你先找到我,但直行直过
天都帮你去躲,躲开不见我
扩展资料
《十面埋伏》,该歌曲收录在专辑《Live For Today》中,由英皇唱片公司发行于2003-07-22,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该歌曲其他版本
1、老虎歌皇演唱的《十面埋伏 (Cover:陈奕迅)》,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十面埋伏》中,2019-09-12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2、陈冬霖演唱的《十面埋伏 (Cover:陈奕迅)》,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十面埋伏》中,2018-12-22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为什么说《十面埋伏》是悲壮激荡的千古名曲
后代的人们为了纪念项羽与刘邦之间的这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就创作了这首《十面埋伏》乐曲,再现了勇猛异常的项羽昀终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以及昀后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把剑自刎。
乐曲的第一部分是战前准备。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5个小段。“列营”是全曲的引子。节奏自由、变化万千。一开始琵琶就先声夺人,在高音区奏出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揭开楚汉两军即将激战的序幕。
这段散板的引子,似高亢的号角,似轰鸣的战鼓,金鼓齐鸣,声震山谷,A光剑影,铁马金戈,紧张森严,一片临战气氛。“吹打”是金曲中仅有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段落。而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军队中吹奏筚篥的音调。这段音乐似浩荡的汉军,又远至近,阔步行进。“点将”是“吹打”后半段的变化重复,连续16分音符走出,急促的旋律,描绘出调兵遣将的忙碌景象。
“排阵”和“走队”,曲调简单,节奏整齐紧凑,表现出汉军战前士气高昂。情绪逐步发展和加强,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铺垫。一般演奏时,对“点将”、“排阵”、“走队”这三段音乐是有变化取舍的。第二部分是战斗过程,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小段。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紧张炽热的战斗情景,是全曲的中心部分。
“埋伏”利用一张一弛对比性节奏音型和加以摸进发展的旋律,造成蓄势待发的紧张、恐怖的战斗气氛,是一段颇具特色的音乐。而在“鸡鸣山小战”中,则表现出了楚、汉两军短兵相接的对垒,琵琶运用了“刹弦”的技巧,使发出嚓嚓之声,形成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A枪剑戟互相撞击。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昀**。开始繁密节奏渲染了大战声势,接着在紧张的音乐气氛中,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了汉军百万将士势不可挡的勇猛气势。炮声、马蹄声、厮杀声交织在一起。
在这生死关头,突然出现了阵阵凄凉“箫声”。四面楚歌,顿时使楚军军心涣散,丧失斗志。紧接着琵琶用“并双弦”和“推、拉”等技法,奏出士兵的呐喊声,让人感受到热血沸腾、振奋不已的场面,形成了全区昀紧张的音乐**。
第三部分是战斗结束,包括“溃围南山”和“乌江自刎”。音乐凄切悲壮,与前面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原谱中还有三小段“全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描述汉军凯旋的种种情景。
明末清初时候,有位名叫汤应曾的人。由于他擅长弹奏琵琶,所以人们称他为“汤琵琶”。他自幼爱好音乐,听见歌声就哭。后来学习唱歌,唱完又哭。
后来,征西王将军招募汤应曾到幕府之中,跟随经历嘉峪、甘州、酒泉各地,每逢打猎和阅兵,都让他弹奏塞上的乐曲。有个叫颜骨打的部下,善于作战布阵,他临战的时候,下令汤应曾弹奏壮士的音乐,然后他才上马杀敌。
汤应曾特别喜欢弹奏《十面埋伏》一曲,在两军决战时,声音惊天动地,震得屋上的瓦像要坠落下来。仔细分辨,有金鼓撞击声,A剑格斗声,弩箭射击声,人马进退声,各种声音交织震响,一下子突然停止,寂然无声。
过了一阵,声音重又响起。幽怨不明的,是楚歌声;凄凉悲壮的,是项王慷慨高歌告别虞姬;有陷入大泽声,骑兵追赶声;到乌江,有项王拔剑自刎声,有追骑为争夺项王而攻击、践踏的声音,使听众开始兴奋,接着恐惧,昀终泪流满面而结束。
陈奕迅《十面埋伏》歌词含义
这首歌其实很显然说明一件事,就是有些人和你没有缘分。无论你如何苦苦寻觅,专门去她平常去的地方去找仍然是无功而返。很可能你和她都在一个地方,甚至就在你旁边,然而天意就是不然你俩相见。十面埋伏就是说你无论怎样埋伏在她平时常常出现的地方都找不到她,然而就可能只差那么几秒或者那么些特别事件阻碍了你们的相见。歌就是这个意思了
《十面埋伏》听着有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这支乐曲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十面埋伏》是一首动人心魄的古曲,表现了楚汉相争、垓下之围的场面,凸显了乐曲激烈雄壮、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的特点,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曲的代表作。
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之后,推翻秦朝的起义军首领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在争斗过程中,英武善战的项羽一再刚愎自用、错失良机,刘邦则老谋深算、善用人才,逐渐由劣势转为了优势,并最终赢得了胜利。这场争斗的最后一战即垓下之围,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如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等。
垓下决战之际,刘邦的三十万汉军将项羽的十万之众团团围住。半夜时项羽突然听到汉营唱起了楚歌,以为楚地已经陷落;被困的楚军听到楚歌,思乡心切,斗志瓦解,纷纷逃散。最终项羽身边仅剩下一千多人,决定黎明突围,返回江东。
此夜,项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众人泣涕,莫能仰视。虞姬是一直陪侍在军中的项王爱妾,她自知难与项王一同突围,便自刎于军中。
项王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项羽与汉军激战数次,逃到乌江边时只剩下他一人一骑,他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刎而死,汉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总结:有意思的是,对垓下之围的文学和史学记述大多是站在楚军角度,以项羽为叙事主体,凸显英雄末路之际的悲壮。另一首著名的琵琶曲《霸王卸甲》也是以此为主题的。而《十面埋伏》的叙事主体则是汉军,整首乐曲主要表现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因此有一种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