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你就从了朕吧暖冬(古代皇帝加封大臣“太子太傅”,为何基本不用考虑太子的情况)
本文目录
古代皇帝加封大臣“太子太傅”,为何基本不用考虑太子的情况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太子太傅”等“东宫三师”,以及他们的副职“东宫三少”,实际上发展到后来,就是一个“荣誉称号”。跟他们教不教太子无关。
“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师”本身荣誉是极高的,起源也较早,在《周礼》中,“三师”等同于“三公”的级别,都属于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这“三孤”,都属于正二品级别
前面加上太子,意识就是太子的老师,也就皇帝让臣子教育辅助国本的意思,这本身该含有了一层皇帝托付未来的意思。
因此非皇帝的近臣、重臣生前是很难享受到这个荣誉的,但是一般功勋卓著的干臣通常死后被追赠来享受这种荣誉的也较多。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顾名思义,师、傅、保,都是负责教习、辅佐、顾问太子学习文治、武功以及养生生活的职位。“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就是他们的辅助职位。
但是实际上因为这些人都是重臣,本身自己的事情就非常多,基本上是不可能真的有时间进宫去给太子教书的。所以这些都是虚衔,相当于享受某某某特殊津贴。
而且一旦生前真的被封了“东宫三师”或者“东宫三少”的,千万别当真。真的以为自己有负责教育太子的职责,过于关心国本的事情。
这里有个因为当了“太子太傅”,最终万劫不复的例子。
康熙11年(1672年),索额图因编撰《清世祖实录》之功加太子太傅。但实际上这个时候,康熙并未立太子,因为胤礽还没有出生,3年后胤礽被立为太子。
因为胤礽是索额图的外侄孙,所以索额图对太子上了心了,可以说千里万事亲力亲为,手把手教胤礽读书,手把手叫胤礽拈弓搭箭。可以说为胤礽操心操肺,比康熙的胤礽还要好,照顾还要周到。
然而这事情早期并没引起康熙的重视,但是越往以后,康熙越是觉得问题严重,因为很显然,索额图和胤礽已经把康熙架到一边。康熙22年3月,康熙革去了索额图的这些职衔加以警告,但是索额图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后来因为用的着索额图,不得已又重新起复。
一直到康熙41年(1702年),康熙南巡到德州。恰逢胤礽得病,于是召索额图到德州伺候胤礽。实际上这一次就决定了索额图的命运,因为康熙认为他俩正好趁这次机会密谋推翻自己。康熙42年(1703年),康熙得到高士奇密报,将索额图打入大牢饿死。而康熙47年,康熙以胤礽要为索额图报仇的名义,将胤礽废掉。并且康熙还痛骂“索额图为本朝第一罪人”。
除了这个例子外,还有几个少保的例子,凄凉结局都与国本有关。
那就是著名的岳飞岳少保,没事就上书劝赵构立国本,完全不顾赵构没有儿子的痛苦;要么就上书苦劝“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总之让赵构觉得谁都能当皇帝,就是看自己当这个皇帝岳飞不顺眼。
还有一个就是于谦于少保,朱祁镇“夺门之变”之后,一考虑到这个于谦就恨得牙痒,当初不是于谦拥立自己的弟弟朱祁钰,自己至于被关在南宫9年吗?竟然还要迎立外藩,还不是谁都能当皇帝,就是我朱祁镇不能当呗。根子都跟储位、国本有关,虽然于谦是被冤枉的,但是小人们正是利用了朱祁镇的这种心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贺太傅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物生平
太平三年(258年),吴景帝孙休即位,贺邵由中郎之职升任为散骑中常侍。贺邵后来出朝担任吴郡太守。吴末帝孙皓在位时期,贺邵入朝担任左典军,后升任为中书令,兼任太子太傅。
孙皓凶狠残暴,骄横自负,国家政事日益衰败。于是贺邵上书直言劝谏孙皓要选贤任能,放逐贬退*佞小人,虚心纳谏,节欲克制,勤于政事,警惕边敌。书表奏上,却引起孙皓的忌恨。
贺邵奉公忠正,孙皓的亲近侍臣都很畏惧他。于是共同诬陷诽谤贺邵与楼玄毁谤国事,贺邵、楼玄二人都被孙皓诘难指斥。楼玄被流放到南方的广州,贺邵受到原谅官复原职。天策元年(275年),贺邵因中风而不能说话,于是以病离职,离职数月后,孙皓怀疑贺邵是假装有病,将他收捕关在酒窖里,拷打千余下,贺邵始终没说一句话,最终被孙皓杀害,终年四十九岁,家属被流放到临海郡。孙皓同时下诏诛杀楼玄的子孙。
人物轶事
贺邵任吴郡太守时,在到任之初,足不出门。吴中所有豪门士族都很轻视他,竟在官府大门写上“会稽鸡,不能啼”的字样。贺邵听说后,故意外出,走出门口,回过头来看,并且要来笔在句下补上一句:“不可啼,杀吴儿。”于是到各大族的庄园,查核顾姓、陆姓家族奴役官兵和窝藏逃亡户口的情况,然后把事情本末全部报告朝廷,获罪的人非常多。当时陆抗正任江陵都督,也受到牵连,便特意往建业请求孙皓帮助,这才得以了结。
人物评价
贺邵是一个仗义执言、刚正不阿的贞良死节之臣,历代敬慕之。《会稽典录》又叙“贺邵善容止,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动静有常,与人交久益敬之。至於官府,左右那见其跣坐,常着袜,希见其足”,可见贺邵又是一位行为端庄、注重仪表、慈祥可亲、拘于礼节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