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昏君崛起(年轻时的孙权励精图治,到老了怎么变昏君了)
本文目录
年轻时的孙权励精图治,到老了怎么变昏君了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孙权年纪轻轻就接替孙策做上了东吴主公的位子,对内励精图治,举贤任能,对外连续打败曹操和刘备的进攻,保证了东吴的稳定。但是孙权到了晚年却变得昏庸,时常猜忌,刻薄寡恩,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分析一下。
一、孙权年轻时,正是东吴需要发展的关键时期,加上孙权也确实想建立一个大的功业,而不是躺在父兄这份家业上混吃等死,所以孙权重用孙策留下的周瑜、张昭等人,积极引进任用了包括江东四大士族的人才,**了人心,稳定了江东的局势。而到了晚年,此时的孙权早已建立了远超过父兄的功业,甚至登基称帝建立吴国,颇有些志得意满的孙权并不再有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开始觉得享受当前的就好,注意力开始集中在维护权力、排除异己的方面,这就让孙权显得不再像一个明君了。
二、孙权在位的前期,东吴的外部环境非常恶劣,尤其在曹操攻灭刘表占据荆州后,东吴随时都会成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这种形势下孙权的精力都需要花在保全江东上面,也没心思考虑其他的东西。中期也是一样,面对刘备的崛起带来的新的威胁,曹魏的虎视眈眈,孙权也是不敢有丝毫懈怠的。等到了晚期,魏国的皇帝幼小,蜀国国力较弱又和吴国结盟,所以在孙权看来是可以放下心来搞搞其他的事情了。
三、孙权在位时间很长,经历过的事情太多,慢慢变得孤独,到了不太容易接受不同意见,不易让人接近的阶段。比如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一方面会觉得继承人能力不如自己,另一方面又担心继承人有谋反的行为。这在很多在位时间长的封建帝王里比较常见,比如汉武帝就是这种情况,在位时间长,前中期也是雄才伟略,励精图治,晚年因为猜忌,听信谗言发生巫蛊之祸。孙权同样有这个问题,废掉太子,逼死陆逊这都是从维护权力方面考虑的。
由此可知,孙权晚年看起来比较昏庸,主要是因为建立的功业比较大,有些志得意满。同时晚年时期,吴国外部环境不像前中期那么险恶,三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最后就是晚年的孙权在位时间太长,变得比较孤独,不再能听取合理的建议,刻薄寡恩,怀疑猜忌,制造了不少悲剧事件,俨然是一个昏君的形象。但这也是很多在位时间长的封建统治者晚年的通病,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道光咸丰签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打开了近代屈辱历史,为什么还有人说清朝无昏君
清朝建立之后,充分汲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尤其是在对于皇子的教育问题上,清朝历代皇帝可以说是下了功夫的,普通皇子如此,作为继承人来培养的太子就更是如此了,明朝皇位的继承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使得很多优秀的皇子因为出身的原因失去了成为储君或是继承人的资格。清朝充分汲取了明朝皇位继承的弊端,在皇位继承制中实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不论是清初的贵族公推制还是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都是为了能够将最优秀的皇子筛选出来作为继承人,从而确保帝国的事业欣欣向荣,长久不衰,也正是因为这种制度,却让清朝的历代皇帝基本上能够择优而立,诸如明朝时接连出现一连串的草包恶棍皇帝的现象,在清朝基本没有。
不可否认的是,清朝十二任皇帝,虽然不全是明君,但是要以封建时期的昏君定义来衡量,似乎清朝也没有昏君出现,前期的君主自不必说,即便是中后期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帝王,我们似乎也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昏君来将其定义。有人会问,道光皇帝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咸丰皇帝更是丢失了北方大片领土,为何还说清朝无昏君呢?两位皇帝在位时期确实在治理国家方面非常失败,但是其作为封建君主来说个人修养和作风习惯方面确是中规中矩的,诸如明朝皇帝那些奇葩做法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是不存在的,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在位期间总体来说是非常勤政的,虽然执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对国家和民族造成了很大损失,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为了国家的强盛而做出的辛勤的努力。
**战争发生在道光皇帝执政时期,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也有道光皇帝允准,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也是清朝皇帝第一次因战败而割让领土,道光皇帝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另一方面,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期间,也是有着一定功绩的,道光皇帝一生最大的功绩恐怕就是平定了张格尔叛乱了,张格尔叛乱的平定,沉重打击了新疆勾结境外帝国主义图谋割据新疆的少数****势力,有效地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统一。不仅如此,道光皇帝在清理漕运、修改盐法以及整顿吏治方面也做出了努力,但是由于个人的历史局限性,使得道光皇帝仍然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一生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的他仍然没有扭转大清帝国走向颓败的局势。
相比其父道光皇帝的中规中矩、亦步亦趋,咸丰皇帝这位中国历史上丢失领土最多的皇帝的改革力度不可谓之不大,咸丰皇帝即位时年仅二十岁,血气方刚的年纪就执掌了帝国的皇权,他上任伊始就撤换了道光时期的忠臣穆彰阿和琦善,这两个人在道光一朝手握重权却庸庸碌碌。咸丰皇帝即位后,清朝的局势相比道光时期更为艰难,咸丰皇帝每天批阅各地雪片般飞来的奏折经常熬到深夜,他重用肃顺整饬吏治,同时面对日益高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咸丰皇帝一改清朝皇帝不重用汉族将领的传统,大胆的任用了一大批汉族官僚,授之以官位,许之以兵权,使他们成为了剿灭太平军的中流砥柱。为了缓解当时的财政危机,咸丰皇帝甚至把把内务府的金钟都给融化了,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但是钱还不够,咸丰皇帝只能开始卖官,这前后一共筹到了近一亿七万两的钱来当军费来解决镇压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清朝当时的国库空虚程度因此可见一斑,与道光皇帝相比,咸丰皇帝也是非常节俭的。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