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文臣武将都有谁?隋朝和唐朝明明是两个朝代,为何人们喜欢一起称呼为“隋唐”
本文目录
隋朝的文臣武将都有谁
一
武将:
高颎,开皇八年(588)隋朝以晋王广为元帅伐陈。高颎为元帅长史,指挥全军一举灭陈,完成南北统一,以功封齐国公。高颎为相近二十年,又曾统兵出御突厥,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起了很大作用。
贺若弼,伐陈有功,封上柱国,进爵宋国公,官至右武候大将军。
史万岁,史万岁(549—600.11.2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隋朝名将。长于骑射,好读兵书。15岁随父从军。北周武帝时,其父战死,以忠臣子授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太平县公。北周末,随上柱国梁士彦攻讨相州总管尉迟迥,每战先登,因功拜上大将军。隋初,因大将军尔朱勣谋反被杀而受牵连,发配敦煌(今甘肃敦煌西)为戍卒。隋开皇三年(583),秦州,总管窦荣定击突厥,遂至辕门请自效。奉命与突厥单骑比武决胜负,驰斩其一勇士,使突厥军不敢再战而退。每行军作战,身先士卒,善抚部下,将士乐为效力。因其南征北战,屡建战功,遭杨素嫉妒诬陷,被隋文帝冤杀。
韩擒虎,八年冬至九年春,隋大举攻陈时,领军为先锋,从右翼进攻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率500锐卒夜渡长江,迅速袭占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 ),半日内攻克姑孰(今安徽当涂),然后进军新林(今南京西南)。**畏惧,镇东大将军任忠等相继投降。韩擒虎率500精骑,由任忠直引入朱雀门,占领建康城,俘后主陈叔宝。因功进位上柱国大将军。
刘仁恩,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隋朝大将。 在当时颇有名气,治绩号称天下第一,深得重用
杨素,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
韦云起,隋开皇中,以明经补符玺直长。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两万并运用计谋击溃契丹人,堪称有勇有谋。这样的将领与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长孙炽 ,字仲光,上党文宣王稚之曾孙也。祖裕,魏太常卿、冀州刺史。父兕,周开府仪同三司、熊绛二州刺史、平原侯。炽性敏慧,美姿仪,颇涉群书,兼长武艺。建德初,武帝尚道法,尤好玄言,求学兼经史、善于谈论者,为通道馆学士。
来护儿(?-618年),字崇善,江都人,隋朝名将,东汉中郎将来歙之后。
来护儿早年投奔隋军,参与平定陈朝,累功至上开府,后随杨素平定高智慧起义,升任大将军。隋炀帝继位后,来护儿进封右翊卫大将军、荣国公。
大业八年(612年),隋军一征***,来护儿率水军逼**壤,终因轻敌致败。九年(613年),来护儿随军二征***,但因杨玄感**,遂回军平叛。十年(614年),来护儿三征***,迫使***王请降。
张须陀,张须陀“性刚烈,有勇略”(《隋书·张须陀列传》)。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二月,昆州(治在今云南昆明市西郊马街附近)刺史、羌族首领爨翫举兵反隋,张须陀随行军总管史万岁前去进讨。因功被授仪同,赐物三百段。
薛世雄555年―617年),字世英,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泾州刺史、舞阴郡公薛回之子,隋朝将领。
周法尚
宇文述
司马德勘
屈突通
周罗睺
杨义臣
二
文臣:
苏威,太子少保,兼纳言、度支尚书;后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苏威很有才能,历任要职,力主减轻赋役,并主持修订隋朝法典。与高颎参掌朝政,齐心协力辅佐隋文帝多年。开皇九年(589年)被任为尚书右仆射,时为"四贵"之一。开皇十二年(593年),因被举报结私营党而被免除官爵。
崔仲方,字不齐,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县)人。周隋时期大臣.少好读书,有文武才干。明经及第,以为宇文护参军事,向北周武帝献上灭齐之策。北周宣帝时,迁少内史,出使淮南。隋文帝杨坚即位,颇受器重,与高颎共议正朔服色,进位上开府,转司农少卿,进爵安固县公。仁寿初年,拜代州总管。从平汉王杨谅反叛,进位大将军,拜民部尚书,出为信都太守。
薛胄,字绍玄,隋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宝鼎)人,生卒年不详。薛胄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父薛端,仕北周,官至蔡州刺史。薛胄自幼天资聪明,每读书颇晓其大义,常感叹后世的训注者,不能领会先圣的深旨所在,经常据己意辨证错误,受到当时诸儒的称赞。他还讲气节,志于功名,北周明帝时,他袭父爵为文城郡公入仕,以后还任过上仪同、司金大夫和开府等职。
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阳人。元岩喜欢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他刚正耿直有度量,注意培养自己的名节,年轻时与渤海的高颎、太原的王韶志同道合,交情很好。入后周为官,多次升迁至内史中大夫,封为昌国县伯。
王韶(526-593年),字子相,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隋朝大臣,原州刺史王谐之孙。
幼而方雅,颇好奇节。初仕北周,官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封昌乐县公。 隋文帝即位,加封为项城郡公,转任灵州刺史。 晋王杨广镇守并州,以为行台右仆射。 参与平陈之战 驻守石头城,进位柱国。 秦王杨俊为并州总管,以为长史。开皇十三年,劳弊而死 ,时年六十八岁 。隋炀帝即位,追赠司徒、尚书令、都督灵州豳州等十州刺史、魏国公。
薛道衡
宇文恺
裴世矩
段文振
陈稜
杨玄感
宇文化及
王世充
李纲
隋朝和唐朝明明是两个朝代,为何人们喜欢一起称呼为“隋唐”
我认为首先,隋朝国祚日短,自公元581年杨坚即位,至618年李渊建唐,共三十多年时间。
其次,唐朝建立后,在很多方面都延续了隋时期的国策。其中,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隋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即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礼、工、刑、兵、户、吏六部,各司其职。在地方沿续州县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与隋朝大同小异。
经济上,完善隋时期的均田制,并颁布均田令,订立户籍制度,受田的农民纳粮纳绢,并服徭役。
文化教育上,沿续了隋朝的开科取士制度,并加以完善。在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地方设州学、县学,培养各类、各级人才,选拨各级官员。
所以隋、唐在许多领域是高度重合的,也造成了人们的习惯称谓。
最后,我觉的更主要是隋唐是前后相随的两个朝代,就好象秦汉、魏晋、宋元、明清等这些称呼一样,只是一种习惯性的称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