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行逆施出自哪个人物(求倒行逆施典故)
本文目录
求倒行逆施典故
1、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2、典故:春秋时,楚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带领吴军攻楚,掘开楚平王墓,鞭尸三百。申包胥责备他,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意思是说,我好像在天已黑时,还要赶很远的路,所以我只好颠颠倒倒行走,违反常理办事。后用“倒行逆施”形容做事违背情理。
《水浒》描写了“四贼”高俅、蔡京、童贯、杨戬等都是倒行逆施、坏事做绝的大官僚,选择其中的一个谈一谈
蔡京(1047-1126),字元常,蔡襄堂弟,熙宁三年进士,徽宗时拜尚书做丞右仆射。曾四秉国政,天下目为“六贼”之一,善书,用功甚勤。在宋四家中“苏、黄、米、蔡”中其实当中的”蔡”原指蔡京.后世恶其为人,才换上蔡襄的.这说法是有道理的,蔡襄比苏轼大25岁,属于父执,师长辈,应居四家之首,进居其末,显然非宋人的原意。蔡襄为传统派,苏、黄、米是尚意派,放在一起,也实在不伦不类。不过,蔡襄作为传统书家,他是主流书法代表人物,在当时影响很大。《宋史》本传说他“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欧阳修说:“苏子美兄弟后,君谟书独步当世。”苏轼也推为“本朝第一”。可惜蔡京为士林所不齿,如依据不因人废书的原则,蔡京在书法史上也应该有一席之地。
曹操主要事迹是什么
1、陈留起兵: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洛阳东)。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2、诛杀董卓: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东郡守备陈宫对曹操不满,于是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后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3、官渡之战: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4、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妄想一举消灭刘备,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初战失利,于是曹操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曹操吃了败仗,便任命投降的荆州将军蔡瑁和张允训练北方士兵学习水上作战,初见成效。
5、襄樊会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经过恶战,关羽败走。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往益州,路上被孙权军擒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许昌,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襄樊战役结束。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面对天下大乱,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
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权位在诸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曹操去世,谥号为武,安葬于高陵。其子曹丕称帝,追封皇帝,谥号为武,庙号太祖。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东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鲁迅称赞“改造文章的祖师”。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简单大概什么意思
意思:我好像在天已黑时,还要赶很远的路,所以我只好颠颠倒倒行走,违反常理办事。实际上是伍子胥形容自己年纪大了,怕没有时日报仇,故要违反天理。后用“倒行逆施”形容做事违背情理。原文出自于《史记·伍子胥列传》。
原文:
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白话译文:
申包胥这时也逃出郢都,躲在山中,派人对伍子胥说:“你这样报仇,未免也太过分了吧!我听说,虽然人多势众,一时或许能胜过天理,但天理最终还是要获胜的。你从前是平王的臣子,曾经面朝北亲自侍奉过他,现在竟然鞭打死人,这岂不是不讲天理到极点了吗!”
扩展资料:
在《史记·伍子胥列传》列传中,作者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子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昭关受窘,中途乞讨,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终于复仇雪耻,名留后世。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是中国史书着墨比较多的人物之一,本来就是一历史名人。从中国的盗墓文化史来说,他也是重量级的。掘开了人家的陵墓不说,还要拿着皮鞭,朝尸体发泄,可谓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