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北洋军枭(北洋军在鼎盛时期有多少部队)
本文目录
- 北洋军在鼎盛时期有多少部队
- 北洋军和新军打起来了,大清依旧有百万雄兵却为何选择束手待毙
- 北洋陆军的编制是以什么为单位的
- 为什么清朝晚期除了北洋军没有别的可用的军队
- 如果当年隆裕皇太后和载沣真的杀了袁世凯,北洋军真正能**吗
北洋军在鼎盛时期有多少部队
北洋军的组建要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说起,1895年,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强军再次被提上了议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了后来袁世凯小站练兵。
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直接接手了武定军,武定军士兵素质参差不齐,袁世凯对武定军全面整编,将老弱病残淘汰了,又从社会上招募了不少年轻力壮的青年,最后组建成了一支人数在四千人的北洋新军,完全是按日,德的军队的要求来进行训练。这既是北洋军的早期雏形,同样也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起点。
在袁世凯组建北洋新军后,北洋新军迅速进行了扩编,从最初的四千人,扩编到了北洋六镇七万多人,这也是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开始后,革命党人要尽力拉拢袁世凯的原因。北洋新军组建后,对军队科目进行了详细划分,之后还组建了陆军学堂来培养军官,在辛亥革命前北洋新军的势力已经扩张到了东三省。
袁世凯实际控制着北洋新军,在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北洋政府对北洋军进行改变,扩编北洋军扩军至12个师、16个混成旅,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中国南方,西南各省,短短四年时间,袁世凯的北洋军,兵力已经达到了120万人,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兵力超过半数。
1916年袁世凯病逝,北洋政府内部群龙无首,北洋军分裂为直系,奉系,皖系三大军阀势力,和众多的小派系。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在袁世凯病逝后,掌控了中央政权,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兵力约20-30万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装备有大量的先进武器,有11个师、17个混成旅。
直系军阀的首领是吴佩孚,曹锟,孙传芳等人,在1925年时,吴佩孚控制的直系军阀兵力约20万人,孙传芳控制的部队约20万人。奉系军阀的首领是张作霖,张作霖在1924年时,手下直接控制的军队约25万人左右,另外一位奉系军阀首领张宗昌,他在1925年时手下的军队约20余万人。
在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三大派系和地方的军阀,几乎都是从北洋军中分裂出来的,要说北洋军最鼎盛的时期,还是在袁世凯统治时期,这时的北洋军还未产生分裂,兵力约120万人。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洋军和新军打起来了,大清依旧有百万雄兵却为何选择束手待毙
1894年胡燏棻受命在天津小站开始编练10营5000余人的定武军。第二年定武军袁世凯接受训练任务,改称为新建陆军,北洋新军由此得名。而南方新军,最初是暂署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创建的自强军。张香帅在调任湖广总督后,又在自强军护军前营500人扩充为新军。
当年罗尔纲先生论证清末咸同随着湘军兴起后出现的“兵为将有”的局面。应该说团练这样采用雇佣兵制的非正规军,历来容易出现军阀化倾向,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系,李鸿章为代表的淮军系在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主要将领纷纷担任地方督抚大员,“将帅各私其军而出任疆寄”,最终导致地方督抚既擅兵权,又握有地方此案正民政等证券……上分中央的权力,下专一方的大政,便造成了咸同以后总督巡抚专政的局面”。
因此,无论是袁世凯脱胎于淮军的北洋新军,还是南方张之洞在湖广创立的南方新军,均不受满清中央的控制,而是听命于地方大员。所以这一百万部队,无论是南军还是北军,都不管满清政府如何,而只关心自己派系的未来。
北洋陆军的编制是以什么为单位的
清末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北洋陆军的编制是镇、协、标、营、队、排、棚。
北洋陆军一镇下辖:
步兵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
骑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
炮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三队。
工程兵一营,每营四队。
辎重兵一营,每营四队。
其中,步、炮、工三个兵种,每队是三排,每排三棚。骑兵每队是两排,每排二棚。辎重兵每队两排,每排三棚。各兵种每棚均为14人。
1901年,北洋军成立第一个镇,到1905年共有六个镇。1907年,清政府决定仿照北洋六镇在全国建立新军36镇,但直到武昌起义前夕,只成立了14个。
民国建立后,1912年9月15日,北洋政府陆军部发布命令,将镇、协、标、营、队改为师、旅、团、营、连。
修改后的编制如下:
此后,各省镇协陆续改编为师旅。
民初北洋政府颁布的陆军师番号共30余个。其中中央番号有20余个,地方陆军师番号有十余个。这些陆军师中,除在清末袁世凯编练的陆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九(原第十三混成协),第二十等师外,新编练有第七、第八、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等师。除上面所列的十四个陆军师,还有一些地方陆军师受袁世凯控制。
袁世凯在获得全国政权后,除新编练陆军师外,还编有十六个混成旅及二个近畿陆军旅,除第十二混成旅是阎锡山的军队外,其余均为北洋军阀嫡系。这些旅连同北洋军阀的十四个师,构成了当时北洋军阀的基本军事力量。
除正规陆军各师旅外,还有近卫军、定武军、安武军、毅军等部队。近卫军系清末按新军制编练的御林军,当时由袁世凯心腹冯国璋率领。仍按旧军制编成的定武军、安武军、毅军等杂项部队,也是由与北洋军阀有渊源的张勋、倪嗣冲、姜桂题等人统率。
为什么清朝晚期除了北洋军没有别的可用的军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仅仅是北洋军。
满清后期,八旗兵早就成渣了,绿营也没有战斗力。
扫平太平军和捻军的湘军淮军,迅速腐败瓦解,在甲午战争中灰飞烟灭。
新军武卫军外强中干,被八国联军打的屁滚尿流。
到了丧权辱国的庚子条约以后,满清已经无力控制国家内外局面。
当时新军已经崩溃,满清只能编组新式军队,代表就是三十六镇新军。
到辛亥革命爆发,满清被推翻,1911年,一共只成立了二十六镇。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万8544人。
其中,最精锐的是北洋六镇。
六镇内除第一镇由满人铁良任统制外,其余五镇均由袁世凯的亲信将领任统制。
第一镇主要是旗人子弟参军,仍然他们在辛亥革命中也没有什么表现,没有反对袁世凯**满清退位。
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未来。
除了北洋六镇以外,各地都有新军。
比较出名的是湖北新军,最初叫做自强军,是张之洞编组的新军,同武卫军是一个时代。
庚子事变后,自强军被收编为北洋第二镇。
至于湖北新军,主要是后来招募的,名字是两个镇,实际只有一个半镇。
其余就是:
山东:步兵一标、
热河:步兵一标炮兵一标、
吉林:23镇、
黑龙江:混成协、
奉天:20镇、第二混成协、
河南:29混成协、
安徽:第31混成协、
江西:第27混成协、
湖南:第25混成协、
四川:第17镇、
江苏:第19镇、第13/23混成协、
浙江:第21镇、
福建:第十镇、
广东:第26镇、
广西:第25镇、
云南:第19镇、
贵州:步兵一标、炮兵1队、
山西:第43混成协、
陕西:陆军混成协、
甘肃:步兵2标、炮兵2营、
新疆:第35混成协。
这些新军战斗力都不强,武器装备也落后,不能和北洋六镇相比。
有意思的是,新军编组期间各地政府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西洋教官,找了很多留洋的军校生凑数。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革命党,在新军中大量宣传。
当时只要是个人,就知道满清已经腐败到骨髓,纷纷群起拥戴革命党。
由此,满清作茧自缚,扶持了新军推翻自己。
如果当年隆裕皇太后和载沣真的杀了袁世凯,北洋军真正能**吗
如果隆裕太后和再沣真的杀了袁世凯,那可真是死无全尸了!
1908年,慈禧和光绪前后脚死了。光绪留下的一个**寡妇隆裕太后,一个社交恐惧症的弟弟载沣,还有一个3岁小孩溥仪掌权。清王朝主少国疑,眼看就要完蛋了。
好在,军机处的三驾马车还开得动,一个是爱攒银子的庆王爷,一个是爱花银子的张之洞,还有一个就是掌军权的袁世凯。
严格来说,袁世凯当时已经是军机处大臣,负责外务部工作,北洋六镇虽然大都是袁世凯的旧部,但其实早已被载沣派亲信和亲戚拿走了指挥权。杀掉袁世凯,并不会立刻造成大规模兵变。
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当时只有个人依附关系建立起的军队,没有地盘、没有法理支持,可是如果载沣杀了袁世凯,这些人为了继续拿军饷,也不会**搞兵变。类似的例子参考一下袁崇焕杀毛文龙,亮出圣旨来,没人敢动!
载沣上台后,海军、陆军、财政全部掌握在载涛、载泽几个兄弟手上,杀死袁世凯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但是,载沣并没有杀死袁世凯,主要阻力在两个:一个是隆裕太后,另一个是张之洞。
隆裕太后是简配版的慈禧,虽然性格懦弱,身体畸形,可是思想谋略上一点也不差!
慈禧的托孤,和当年她老公咸丰的托孤如出一辙。咸丰把权利给了肃顺八大臣,同时还要求必须有两宫太后的副署才行。想要双方互相牵制。同样,慈禧的托孤,让满洲清贵和汉族实力派制衡,小皇帝和隆裕太后垂拱而治。如果隆裕太后放任载沣杀死袁世凯,必然导致权利失衡。再加上载沣是溥仪亲爹,隆裕太后将来怎么死,就很容易预见了。
所以,隆裕太后不允许载沣杀袁世凯。这一点在《末代皇帝》上表现十分深刻。
张之洞,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同时也是和袁世凯、岑春煊并称的“清末三屠”。岑春煊在丁未政潮中被驱逐,张之洞也调离了湖北新军,成了没牙的老虎。张之洞劝载沣“你杀的了袁世凯,杀不光北洋军!”
张之洞害怕的兵变不可能发生,但让袁世凯的军队变成湖北新军那样的革命党集散地。清王朝才是离死不远了。
试想一下,如果载沣一意孤行杀了袁世凯,夺了袁世凯的军队,强迫段祺瑞、曹锟、冯国璋、姜桂题等人效忠清廷。最终必然的结果是,北洋军在重压之下与革命党合流,清廷会在接下来的民族起义中灰飞烟灭,所有的满人会被屠杀殆尽。
这一切,载沣自己都清楚!
所以,袁世凯不能杀!
连刺杀他的汪精卫都不能杀!
应了那句话——凡事留一线,事后好见面!
去看看指使清军杀死徐锡麟并且取出内脏炒食的瑞澄,武昌起义中跪地求饶,头都磕破了,最后还是被亲兵抓了送个革命军换一条活路!
背叛瑞澄的那些亲兵,恰恰就是吃掉徐锡麟心肝的那些人!
袁世凯和北洋,是清廷和革命党的缓冲,没有这个缓冲作用的肉垫,清廷会像瑞澄一样摔得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