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清和雨乍晴是什么意思(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的意思)
本文目录
-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的意思
- 诗句“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在你眼前展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随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 “四月清”和“雨乍晴”出自哪首古诗
- 四月清和雨乍晴是哪句古诗中的
- 求 司马光 客中初夏 赏析
- 居洛初夏作古诗翻译是什么
-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是什么意思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的意思
意思: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这两句字面意思是“在夏天里再也没有随风飘荡的柳絮,只有金色的葵花执着地向着太阳开放。它表达了诗人对夏日的喜爱。另有一说是作者用柳絮的随风飘荡,来比喻随波逐流、没有主见的人,用葵花的忠诚恒守来比喻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不为世俗的潮流而改变的人。表达了对随波逐流者的厌恶和对忠诚恒守者的敬仰。
诗句“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在你眼前展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诗句出自宋代司马光的《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展现的是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四月天气清明和暖,雨过天晴,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随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为您解答如下: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向日葵,一年生草本,秆直立,高丈许,一秆一花, 向光倾斜,故名向日葵。历代诗人,写向日葵的诗篇相对较少,每咏及,多寄托忠君的思想:“匪以花为美,有取心向日。孤忠类臣子,恒性若有德。”李瓒的这四句诗,可为代表。与以梅兰竹菊隐喻人格美的追求相比较,文人们对葵花的吟咏热情就冷淡多了。这里也可透露一个消息:向皇上表忠心,或因守礼,或因怀惧,或因随众,或因邀宠,终不由衷。因为,这与人格的独立,终归格格不入。
司马光的这首《客中初夏》,咏花明志,讲的是人品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暮春四月,雨霁天晴,在阳光映照下,门前南山的初夏景色清晰可见。“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柳絮因风起,语出东晋**与子侄辈的咏雪联句。侄女谢道韫联句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为人称道,世称“咏絮才”。“葵花向日倾”,典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杜甫也有“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的诗句。司马光的这两句诗,以柳絮与葵花对比,一则随风飘荡,一则忠诚恒守,轻贱与高尚,天地之别,泾渭分明。
柳絮随风,历来是颠狂轻薄的象征。杜甫诗云:“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晏几道更点明人情易迁的可叹:“人情却似飞絮,悠扬便逐春风去。”与柳絮相比,葵花则显得忠诚不移。宋人蔡氏《葵花》诗云:“最怜一点丹忱在,不为斜阳影便移。”花似无情物,却有忠贞心。王翰诗云:“怜渠自是无情物,犹解倾心向太阳。”有时,花未倾心,是日照不及,刘长卿《咏墙阴下葵》云:“此地常无日,青青独在阴。太阳偏不及,非是未倾心。”替忠心不贰的向日葵辩解,竟是如此体贴入微。
司马光融情入景,对举柳絮葵花,对人品的褒贬自在不言之中。
记得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
“四月清”和“雨乍晴”出自哪首古诗
出自宋代司马光的《客中初夏》
原文: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译文: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注释:
⑴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⑵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⑶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⑷惟有:仅有,只有。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四月清和雨乍晴是哪句古诗中的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求 司马光 客中初夏 赏析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理解与感受
四月天,雨后乍晴,清明而和暖;雨中,对着门的南山,蒙蒙中只见一轮廓,此刻,雨过天晴,历历分明.春尽夏来,已不见那因风起舞的柳絮,惟有那向日葵对着太阳开放着.
【赏析一】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 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赏析二】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乍""转""起""倾"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赏析三】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向日葵"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赏析四】一首平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向日葵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诗人)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向日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居洛初夏作古诗翻译是什么
居洛初夏作古诗翻译:
清明和暖的四月天,雨过刚刚转晴。南山正对着住所,远远望去阴晴变化历历分明。春尽夏来,时光飞逝,因风起舞的片片柳絮无踪无影;只有那一棵棵的葵花,紧紧向着太阳相倾。
作品原文:
居洛初夏作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作品注释:
1、清和:指暮春初夏清明和暖的天气。
2、乍:刚刚。
3、“南山”句写由雨到晴的过程。因为正对着南山,所以晴雨变化看上去特别分明。
4、化用东晋谢道韫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诗赏析:
此诗妙在诗人巧借当前景色,委婉、含蓄地传达出自己的心迹和个性,寓意强烈而又不着痕迹。柳絮飘飞、葵花向日的确是暮春初夏之实景,似乎诗人只是用常见词藻来写常见景象。然而,正如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云:“‘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可见司马公之心。”
这两句实有深层意蕴,表露了诗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司马光在这里其实是分别用“柳絮”和“葵花”来比喻人的两种品性:一是随波逐流,见风使舵;一是心地光明而忠诚。
“无”、“有”又表明诗人不愿做“柳絮”,只愿做“葵花”,无论出处行藏,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效忠于赵宋王朝,始终保持着对皇帝的拳拳忠忱。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二云:“温公居洛,当初夏,赋诗曰:爱君忠义之志,概见于诗。”深中肯綮。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是什么意思
出自北宋诗人司马光的《客中初夏》。
全诗如下: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隐含的意思是: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对皇帝忠贞不贰的,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